东莞石排律师网-知名律师胡正东竭诚为您服务 http://www.shipailsh.com 石排律师事务所 免费法律咨询
|
法律法规
法律法规
2023 年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性侵未成年人案件 1.7 万人,熟人
南方都市报记者黄丽玲报道,最高检察院的数据显示,2023年1月至6月,全国检察院起诉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1.7万件,占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63.5%。
5月18日,北京中谊慈善基金会联合中国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(以下简称“女童保护”)发布《“女童保护”2023年度儿童性侵案件统计分析报告》。
据“女童保护”团队统计,2023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(未满18岁)案件202起。其中,表明人际关系的169起案件中,作案人为熟人,占比超过80%,包括老师、学生、亲戚、邻居等熟人;此类犯罪分子往往利用身份多次作案,并长期持续作案。
此外,近年来网络性侵犯现象愈发普遍,今年以来统计的34起儿童网络性侵犯案件中,85%的施暴者多次实施性侵犯,最长的性侵犯时间长达6年。
近60%性犯罪者会多次作案,且大部分都是熟人作案。
202起案件中,施暴者多次实施作案的案件多达120起,占比59.41%,包括多次性侵同一受害儿童、多次性侵多名儿童等;其中,施暴者性侵多名儿童的案件有54起,占比26.73%。
从作案时间来看,性侵案发案时间在一周以内的有53起,占26.23%;1至12个月的有13起,占6.43%;1至2年的有15起,占7.43%;2至5年的有19起,占9.41%;5年以上的有6起,占2.97%。其中,1年以上的有40起,占19.80%。
“女童保护”指出,这种现象多集中在熟人之间,熟人包括师生、亲戚、邻居等。此类施暴者往往利用身份多次作案。在没有外力制止的情况下,性侵行为通常不会自动停止,可以持续2至3年甚至更长时间。
同时,202起案件中有169起显示有人际关系,其中熟人犯罪141起,占83.43%;陌生人犯罪28起,占16.57%。
熟人作案案件中,教师及教职人员(包括教练、辅导员、补习班老师)作案58起,占比41.13%,为最多;网民作案27起,占比19.15%;父亲、继父、继祖父、叔伯等亲属作案18起,占比12.77%;邻居(包括同村人)作案15起,占比10.64%。此外,亲朋好友、同学等其他生活、学习上的人作案23起,占比16.31%。
对于监护人犯罪案件,“女童保护”团队指出,常见的施暴者包括父亲、继父、养父等亲属。此类案件通常涉及家庭内部问题,受害者往往因家庭纽带、经济依赖、情感依赖或社会舆论压力难以吐露真情,因此往往会遭受多次侵害。
市中院2023年公布的一起未成年人保护典型案例,就是一起行为人利用长辈身份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的案件。2010年夏天至2017年秋天,赵某在其侄女钱某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二年级期间,多次以暴力、威胁的方式强迫其与其发生性关系,并以伤害钱某亲属为威胁,阻止其报案。
2023年5月,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《关于办理强奸、猥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,规定对负有未成年人监护、收养、照顾、教育、医疗职责的人员实施强奸、猥亵等相关犯罪,实行零容忍,依法严惩。
网络性侵案件增多,两高院相继出台相关司法解释
据“女童保护”历年统计,网络性侵案件日益频发,今年曝光的儿童性侵案件中,通过网络发生的有34起,包括线上线下犯罪(网民约好后实施性侵),其中熟人犯罪占15.8%。
这34起案件中,有11起发生在城市,2起发生在县城,另外21起案件的地点没有明确说明。在受害人数据方面,有9起案件的受害人数为5人及以上,其中14起、18起、40起案件的受害人数分别有14人、18人、40人。
“女童保护”团队指出,网络性侵行为极其隐蔽,家长一般不易发现。未成年人心存畏惧,即使发现自己遭受侵害,通常也不会主动告知父母。在已发现的网络性侵儿童案件中,往往一宗案件的受害者多达数十人。
34起网络性侵犯案件中,被害人人数在5人及以上的案件有9起,其中被害人人数分别达到14人、18人、40人的案件各有1起。
此外,网络儿童性侵案件中多次实施性侵的比例也较高。34起案件中,施暴者多次实施性侵的有29起,占比85%。这34起案件中,最长的犯罪跨度为6年,受害人为多名男性。
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,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,且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,利用网络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不断增多且犯罪形式越来越多样化,针对儿童的淫秽物品通过网络传播的情况也日益增多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23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《关于办理强奸、猥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第九条明确规定,通过网络视频聊天或者发送视频、照片等方式胁迫、引诱未成年人暴露身体隐私或者实施猥亵行为的,应当以强迫猥亵罪、猥亵儿童罪定罪处罚。
未成年人性侵案件占比上升,应警惕年龄两极分化趋势。
数据显示,202起案件中有56起注明了施暴者的年龄,其中年龄最小的施暴者仅9岁,最年长的施暴者已逾75岁。
其中,实施者为未成年人的案件12起,占案件总数的5.94%,较往年有明显增加;实施者为60岁以上老人的案件9起,占案件总数的4.46%。
近年来,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。据媒体报道,2023年7月,某中级人民法院对“初中女生被同学强奸致死”案一审判决,判处犯罪时年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被告人无期徒刑,剥夺政治权利终身,并向被害人家属承担民事赔偿责任。被告人虽然自首,但犯罪手段极其残忍,犯罪后果极其严重,主观恶性极其深,社会危害极大,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,应当从重处罚,不得从轻或者减轻处罚。
2023年的案件中,有3名施暴者年龄在70岁以上(含70岁)。从近几年的案件来看,一些高龄性侵者在猥亵儿童案件中往往不被拘留,这也引发了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。这3起案件中,有两起发生在农村,一起发生在县城。农村的案件涉及留守儿童。由于社会、家庭等多重因素的叠加,留守儿童很容易成为受害者。
从“女童保护案”后续案件发现,性侵犯罪主体的年龄分化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,在该类犯罪中,犯罪主体犯罪的原因及处罚措施值得继续研究。